微生物及毒素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、药品安全、环境健康及公共卫生的关键环节。微生物污染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、感染性疫情或药品失效,而毒素的积累则会导致急慢性中毒甚至器官损伤。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大和检测技术的进步,微生物及毒素的检测需求已覆盖食品加工、医疗、农业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,其精准性和时效性直接影响风险防控能力。
微生物及毒素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:致病性微生物检测和毒素物质检测。
1. 致病性微生物检测:
- 细菌类:如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(O157:H7)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;
- 病毒类:如诺如病毒、甲型肝炎病毒;
- 真菌类:如曲霉菌、念珠菌;
- 寄生虫:如隐孢子虫、贾第鞭毛虫。
2. 毒素检测:
- 细菌毒素:如肉毒杆菌毒素、志贺毒素;
- 真菌毒素:如黄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(DON);
- 海洋生物毒素:如贝类毒素(PSP、ASP)、河豚毒素。
根据检测目标和技术原理,常用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:
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微生物,结合生化试验鉴定种类,例如GB 4789系列标准中的菌落总数测定。此方法准确性高,但耗时较长(通常需3-7天)。
采用PCR、实时荧光定量PCR(qPCR)或基因测序技术,快速识别微生物的特定基因片段。例如,ISO 22118标准规定利用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。
基于抗原-抗体反应的ELISA试剂盒或侧向层析试纸条,适用于毒素快速筛查。如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常依据GB 5009.22标准。
使用LC-MS/MS等高精度仪器对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,如欧盟EC 401/2006规定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。
行业检测需遵循国际、国家及行业标准,典型标准包括:
- ISO 16140(微生物检测方法验证)
- AOAC官方方法(如AOAC 994.08真菌毒素检测)
- FDA BAM手册(细菌分析指南)
- GB 4789系列(食品微生物检验)
- GB 5009系列(食品中污染物检测)
- GB/T 33422(化妆品中微生物检验)
- 药品GMP规范(微生物限度检查)
- 饲料卫生标准(毒素限量)
- 饮用水GB 5749(指示菌检测)
通过结合上述检测项目、方法与标准,可系统评估样品的安全性,为风险预警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。未来,随着快速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,微生物及毒素检测将朝着更高灵敏度、自动化的方向发展。